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

欣見《如風如日》入圍2013年華人金僑獎

短片《如風如日》-紀念陳徽崇
http://video.mactv.com.tw/filmDetail_selected.html?v=2&fid=95


當先生陪我返家後,我尚在為牙科醫生先前講的話傷腦筋。

那掛在右臉頰的疼痛,在獲悉先生的作品入圍的那一霎間被暫且放下。我們連忙和至親和朋友分享,也希望獲得更多人支持票選活動。

回想參與先生制作《如風如日》這部短片的過程,從資料搜集、消化資料、撰寫旁白稿、錄音、拍攝到後期剪辑等,我想我們都有一些相同的感受。

我們多少感慨詳細介紹已故陳徽崇老師的文獻太少,有也是比較片面或者零星散落在他處,衷心期盼有更多學者對陳老師推廣音樂教育的理念和影響做詳細研究,留傳更多資料以供後人參考。

逝去的歲月,留下的卻是永恒的精神。倘若沒有適時再提起,永恒的精神也容易湮沒在這五光十色的現實生活;就像華族精神人物林連玉,每隔一段時間被華教團體提及,提醒奉獻華教的人士以及學生們,現在的一切得之不易。唯有不斷被提起再前進,長江後浪推前浪,才能夠讓永恒精神保鮮不衰。

當影片上傳參賽的幾日後,便逢陳老師逝世五周年忌日,新山的音樂活動依然過於冷清,只能讓人嘆道往日只能回味。

當著手撰寫旁白就面對一些問題,像該如何切入主題?如何呈現故事?故事搬演呢,那麼歷史照片如何同時保留?先生手上有陳老師不同時期參加活動的影像,有的還是錄影帶,這些珍貴畫面該如何呈現在僅有六分鐘的短片裡?同時還得解決剪辑技術遇到的問題等,這都讓他傷腦筋好久,因為這樣反而更堅定他繼續前進的決心。

一直到陳老師的兒子從美國返馬渡假,先生相約他談及制作短片的概念,他拿出一些家庭照,一邊與先生閒話般聊起他小時候和父親相處的一些回憶,包括父親卧病期間談及祖父的事兒........訪談之後,才確定短片將從兒子的角度來看父親的一生。

我們不是陳老師的學生,也不曾學過音樂,因為心懷對逝者的一份尊敬,希望更多人認識這位已故的音樂家。現在是網路票選的第二天,我期盼更多人能夠上網支持這部影片,尤其是新山人,甚至全馬各地的民眾,讓我們一起向這位不吭不卑,用一生奉獻音樂藝術教育的音樂家,獻上無比的敬意!

2013年8月19日星期一

艱辛的一天

今天是艱辛的一天。現在強忍著庝痛上部落格,竟然有點慶幸自己還活著,沒被疼痛折磨死。

這是我有史以來一天看三位醫生,一位耳科,兩位牙科,三人都是女性。每一位醫生對待病人的態度和本身专业態度有別。但這不是重點。對一直不斷暈眩,頭痛、耳朵疼,還有牙疼的我來說,誰能夠告訴我,我的問題到底出在耳朵還是牙才最重要,這樣才能夠對症下藥,否則幾乎快被折磨死了。

雖然現在兩耳庝痛,牙依然疼痛,起碼知道問題所在。現在只能等待消炎藥發揮效用,才能解決接下來幾天的難題。

今天有幾次差點痛得要生要死,相信今晚糟糕情况還會出現。

不過見到兩個聽話懂事的女兒,心情得到安慰。尤其是蕾今天從學校回來稍來好消息,她得到第七届新马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精英赛—新山区赛四年級的優異獎,班上其他三位同學也獲獎!這十分難得了,我們全家人都替她感到高興。

加油了女兒,你真棒,媽媽也要加油,對抗疼痛!

2013年8月12日星期一

悦读:《遇見未知的自己》

閱讀此書已經是三月份的事情了。我還記得這本書是佛堂方姐買的書。我借來看看裡面的文章是否有適合充當小品文的分享

因為沒有見過號稱世界首席心靈作家張德芬的風采,當從報章獲悉她要來新山舉行《遇見未知的自己》分享簽書會,我們便一家結伴去聽。

在其談話中,有幾點值得我們在生活中反思與運用。

第一、你是否是機械人?當你遇到了問題或處理事情,你是否帶有機械性思考和反應?甚至情緒也是機械性的反應?

第二、你想要得到幸福和快樂,你必須先學習承擔責任與面對問題。

第三、幸福和快樂的體會往往也是苦痛的必經之路。


先生說,他不曉得這位作家是否是第一個說出此番話的人?但他知道我已對他說了好些年,尤其當我說他是機器人的那種心情。他說今後他會好好反省,避免重覆機械性的思考與行為。
我覺得悲喜參半,悲的是證明了愈親近的人的話往往愈聽不進去或容易被忽略;喜的是同樣的話,對方能夠從他人口中聽得進去,那不失喜事一椿。


當“自己”’明明近在咫尺,卻遙遠彷如陌生人,我個人認為要遇見未知的自己,大前提讓我們先遇見知己。

2013年8月4日星期日

路走得愈遠,愈深入心底

Linlin,

昨天翻看以前的资料檔,并找到一張手畫的東北來往路線圖,我才想起一段往事......

其實我在2010年有策劃從曼谷到泰國東北部伊森看三座历史古蹟:
Nakhon RatchasimaPrasart Hin Phimai
BuriramPrasat Hin Khao Phanom Rung
最後一座最远在Ubon RatchathaniKhao Phra Wiham,然后從Ubon坐國內班機回曼谷..........

這要從別人丟棄的TOGO雜誌1997年刊登的一篇報導<在東北伊森-尋找泰國古老靈魂>談那時候深深吸引了我们.......一直到我们去過了吳哥婆羅浮屠、大城和素可泰以後天再次看到Khao Phra Wihan的照片才有了那張手稿圖,包括簡單的行程和費用表,當時我列三個人的行程,不知道你還有印象嗎?

没想到沒多久泰柬因為爭此廟的問題愈鬧愈大還發動戰事我们只好作罷最后我們去了蒲甘,你去了台灣......

这段往事又勾起那股去的衝動,我希望曼谷游能够兼容古蹟游,毕竟东北部的游客少之又少 ......最可惜是伟文没法去,嘻嘻 ......

寄大致行程表给你参考还会继续找资料前三天的交通资讯不多,大致住较难确定 ......

ieeee      

Phanom RungHistorical Park
       從泰國返家,回過神來已經第五天了。

    重讀到泰國前我發給朋友的電郵,以及把電腦過去儲存游古蹟的照片一一閱覽,悠悠歲月似乎歷歷在目。尤其見到四年前這位朋友和我,還有先生從泰國清邁做為起點,一路游了素可泰和大城兩座歷史公園之後來到曼谷;今年我們兩名女子從曼谷為起始點,往泰國的東北前進......

    四年的光陰,見證了許多人事物的變遷。有緣一起再背包旅行,真是一場難得的因緣。
從曼谷坐車到Nang Rong,出了公車站,已經接近當地時間7點了.
我們背著背包,手拿住宿地址,一路問人如何到Honey Inn.雖然

整天的舟車勞頓,當我們
看到落日下的影子,不禁拍照留念.對即
將展開的旅程充滿期待.
    我是感動的,特別是這一次游走泰國東北部,在寂靜的千年古蹟當中,我的情感和思路比任何一次出走還要清晰。無數次旅行的畫面在古蹟行走中一一閃現,讓我有時候分不清楚,自己究竟置身在哪一次的旅行?是2006年的柬埔寨吳哥窟?2007年的印尼婆羅浮屠?2009年的泰國素可泰和大城?還是2011年的缅甸蒲甘?

Phanom RungHistorical Park
      時空的交錯,讓我忽然明白,變化的不是時間,而是心境。

Phanom RungHistorical Park
   這就是旅行難能可貴的地方。

   我在臉書上载一些此次旅行的照片,寫下以下注解:

   旅行,是一種情感釋放,你可以和不要的記憶進行告別式,然後把美好的人事物藏進行囊繼續前進;你也可以和美好記憶再一次貼近;路,走得愈遠,愈深入心底,也讓你真正清楚回家的方向在哪裡。
 

  先生問我完成這次旅程是否充滿成就感?我笑而不語。心底其實十分感謝他,在我對臨時決定的旅程,尚有一絲猶豫不決的當兒,請我放心出門,不必牽掛家庭與孩子。

  結婚這些年來,先生自然成為我的背包伙伴,此次離開他獨自單飛,我倒不掛念兩名女兒,因為我知道他會妥善照顧她們;我倒是不由自主地常常想起他。當遇見古蹟中美麗的雕刻,心底除了莫明感動,也暗自思付倘若他也能夠親眼目睹該有多好!我好像看見他拿起攝像機認真紀錄的模樣;我也會想起一起走過的千里之行,一起看過的日出日落,一起約好把東南亞佛教古蹟看完的心願......


  當朋友把第一天游Phanom Rung和 Prasat  Muang Tam的照片上傳到臉書,我收到他的手機簡訊,他說古蹟建築風格的確和吳哥窟很接近,要我好好欣賞,這趟旅程值回票價!
   
  路,走得愈遠,愈深入心底,也讓我真正清楚回家的方向有誰一直不斷支持我,默默等待我的歸途
Phimai Historical Park
  我也要感謝朋友願意配合把曼谷游兼容古蹟游,讓這一趟旅程的內涵更加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