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世界背包客无数,能够坚持一直在路上的人有多少?
我在书店读着《背包十年》,彷彿捧视作者多年背包的心路历程,一路走来,有美景、有喜悦、有感动,也有坎坷,最终化成一篇篇动人的文章。
这本书没有彩色照片于内页,只有在书的前后加了一些,作者认为这一生最感动他的彩色照片,题名为“这一生,我来过”。
我一张张仔细翻看,也读着作者的文字,手持白莲花小女孩的照片让我明白,唯有用心行走的旅程,才有最美的照片和感受。

“为什么姐姐考试你陪她温习,我考试你都不陪我?”耳边彷彿传来你的疑问。
放假前的期中考,你和念小学的姐姐同时考试,妈妈想幼儿园的考试较简单,便让你自行温习,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督促姐姐。
你得了這个奖,完全靠你自己的努力得来,妈妈替你感到无比的骄傲。
颁奖礼结束,我们高兴地去喝茶,吃印度煎饼,我破例让你们点了冰沙。你认真地把印度煎饼分成一小片一小片,然后沾上白糖往嘴里塞。偶尔,你抬起小脸和我四目相投,妈妈突然觉得你长大了,不再是我们眼里,事事慢呑呑,老爱跟着姐姐的妹妹。
妈妈得重新评估对你的教育方向。
一直以来,你的个子娇小,人也比较安静,学习反应不比姐姐敏銳,吃饭、写功课总是慢呑呑,精力和活动量也不比姐姐旺盛。我们自然比較照顾你、保护你,對你的要求也较低,只要你听话、健康,學习不要太差,幸好你懂事听话,学习态度良好,让妈妈少操不少的心。
今天幼儿园也颁了一个最佳配合度家长奖给妈咪,我甚感讶异,要颁的话应该颁最佳投诉奖,因为我常常向老師投诉你学习上的问题。
有时候妈妈很矛盾,不知道把你从原本的幼兒园转到這间新学校,到底对不对?这儿老師年轻有活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但教学经验较浅。性格內向的你來到这里,变得活泼开朗,期待上学;在学习方面,进步不大,让我有点担心。(偶尔我难免拿姐姐的进度和你比较)
当你踏入六岁,我发现在这样的赏识教育环境底下,你反而愈变愈懂事,学习的兴趣加深了,更多了一份责任感。老师让你们以平时的表现,累积盖章星星換取礼物,你为了得到星星蓋章,上课很认真听课和回答老師的提问。原来,你不只想替自己換礼物,還想多換一份礼物给姐姐呢。这无形中开启了你的学习动力。
在家里,从学校放学回来,你会主动上楼盥洗,然后下楼摆筷子和汤匙,准备午饭;午饭后,你主动做功课,然后午睡。过了午睡,你会找事情来做,不会吵妈妈,你还会主动帮忙家務。
睡前,你会自行整理书包,把水罐裝滿,顺便把楼上的水罐也加滿,让大家有水喝,然后把大家睡的位置整理一番,摆好枕头和被子。早上爸爸一叫便起床,不賴床,盥洗和换好校服,出门前还会跟妈妈道‘早安’和‘我去上学了’,這些日常生活习慣,远远比姐姐好许多。
妈妈终于明白,赏识教育里提到‘孩子学说话时承认差异--导致差异缩小’的重要性。妈妈以前一直拿你和姐姐比较,为你的慢感到烦恼,后来承认你和别人的差异性,对你做适当的调整,再把你放在对的位置,让你自由学习,这一路走来,並不容易,你的表现让我们赞叹连连,惊喜无比。
睡前,你突然要求妈妈抱你,你紧紧抱着我,说你今晚很开心。
“你是一只努力不懈,勇敢又认真的小乌龟,总有一天,你一定会超越小兔子,甚至老虎和狮子哟。” 你点了点头。
兩個孩子在外婆家,和表兄弟姐妹一起玩,過了午睡時間,還不肯睡。換作平時,我肯定禁止她們繼續活動,要她們午睡,這一次我沒阻攔,我看到她們眼底閃現的驚訝和喜悅。
熱鬧玩樂
学校剛過期中考,目前是學校假期。我帶孩子回媽媽家小住幾天,不安排任何學習,讓孩子在這幾天隨意支配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兒。
孩子們一時扮家家酒,一時玩百萬富翁,一時畫畫,一時看漫畫書,偶爾還斗嘴爭吵,好不熱鬧。
此次放假,不仅孩子感到開心,身为媽媽的我,也鬆了一口气。
在我們分数至上的教育体制里,现在的孩子们,比我们那个年代的读书压力來得大;做为父母的,也不比从前的父母来得輕鬆,除了要赡养孩子,找錢給他們補習,有時候,還得親自教導,督促孩子學習。
此次期中考,從原本的國文理解、國文作文、華文理解、華文作文、數學、科學、道德、英文八科,多考電腦、科英、數英和美術,一共十二科。
華小考試科目
华小的国文科程度较深,一向来是不争的事实。女兒二年级的国文,只考三章半,淺詞用字深,生字一大堆,除了文法部分,造句和看图造句便占了30分;而英文科,课本略嫌浅了些,文法程度無法和課本相互配合。女兒是廢除英語教數學的末代學生,除了科華和數華,還得考科英和數英。今天考了科華,明天要考科英,由于科英只有期中考和大考才考,因此考試笵圍又比科華來得多,重覆的科目,要考兩次,又分不同天考,難免有點枯燥。
由于科英、數英、電腦和美術的分數不列入總成績計算,只按照A至E等來評估,85分以上屬甲等,也就是說,學校成績排名只根據前面八科分數計算,這無形中造成一些家長對孩子課業有所偏差。為了擠進精英班,許多家長都讓孩子,在主科下足了功夫。
精英班?
對于精英班這個字眼,我一向來很排斥。孩子們初升上小學,用一年的光景,就可以證明他們就是精英了嗎?有些學生硬硬擠進了精英班,也可能隨時被擠了出去。
記得女兒年一年級,她班上有位女同學,兩次考試考班上第二名,到了第三次考試,女兒超越她暫居班上第二名。年終大考,這位女同學告訴女兒,她電腦只考87分,因為她媽媽不肯讓她温习電腦,一直逼她讀國文科。當時,女兒電腦考99分,國文兩科總分卻少那位女同學1分,年底排名,這位同學的班上名次又升回第二。
另一個例子,身為華小教師的大嫂,她非常重視女兒主科的學習,主科分數都必須90分以上,那些次要科目,及格就算了。
一向來,我不認同這樣偏差的教育方式,我希望女兒每一科都全力以赴,但又不能忽視學校成績的排名準則,唯有確保她認真對待每一科,再對主科不足之處,再加倍學習。
有什么好大驚小怪?
放假前,女兒的考卷只剩三科沒發,發回來的科目,三科滿分,最差的95分。我檢查考卷,丢分地方仍以粗心為主,可是從數華和數英考滿分來看,她粗心的毛病的確改進不少。我們為她的成績感到開心的當兒,卻也覺察到女兒學習上的壓力。
女兒說,班上數華考滿分的同學有13人,國文理解考滿分的也是十幾人。我把女兒班上激烈競爭的情況告訴二姐,她不以為然地說:“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晴班上國文考滿分的有二十幾人。”
忘了說,二姐的女兒,和女兒同校,就讀三年級的精英班,全級學生600多人;大嫂的女兒四年級,也是精英班,雖不同校,全級人數少了一倍多,大嫂說,每一次她的女兒考試,她都予女兒充足準備,加上校外的補習,女兒仍然是班上倒數幾名。
我們心底都明白,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道理,也都明白孩子們尽了力。我開始沉思棈英班帶給孩子的學習,究竟是對的嗎?填鴨式教育和過分注重考試分數,是否造成孩子學習上的不快樂?我記得自己讀小學的時候,上學都很快樂的啊!可我們的教育制度就是如此。
沒有聯絡號碼?
我也發現,個性活潑開朗的女兒,升上二年級,朋友變少了。以前她總在記事本,密密麻麻記錄一大堆同學的電話號碼,同學不時打電話來問她,明天有沒測驗呀?聽寫哪一課呀?數學作業做哪里呀?她放學回來,話題總離不開班上的同學,某某頑皮同學又作弄她,誰和誰和她一起上食堂用餐,若非此次考試,我沒察覺她升上小二半年了,她竟然沒有一個同學的聯絡號碼。
最近,每一年都得鬧得沸沸洋洋的政府海外獎學金發放,許多SPM考獲9A+以上的資優生,沒能獲得獎學金或者被分發到不恰當的科系,其中有位男生,聲淚俱下控訴政府,他寒窗苦讀那么多年,從小立志當一名医生,為了這個目標,他參加不少紅十字會活動,還擔任幹部,可是政府卻給了他什么?我感觸頗深。
只要肯努力
每一年,許多優秀學生無法獲得獎學金事件,透過報章的報導,大家都清楚當中存有不透明與偏差問題,雖然多半最后獲得解決,但並非每人皆大歡喜。
因此啊,我實在無法這樣告訴女兒,我明白妳讀書的壓力,可妳要明白只要妳肯努力,用功讀書,將來考取好成績,就可以申請政府獎學金,如愿就讀自己喜歡的科目了。
每一年的獎學金發放,總讓許多優秀學生傷了心,家長也不可奈何。我們的教育制度,總讓孩子們不快樂,連帶家長也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