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放假聯想

兩個孩子在外婆家,和表兄弟姐妹一起玩,過了午睡時間,還不肯睡。換作平時,我肯定禁止她們繼續活動,要她們午睡,這一次我沒阻攔,我看到她們眼底閃現的驚訝和喜悅。

熱鬧玩樂
学校剛過期中考,目前是學校假期。我帶孩子回媽媽家小住幾天,不安排任何學習,讓孩子在這幾天隨意支配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兒。

孩子們一時扮家家酒,一時玩百萬富翁,一時畫畫,一時看漫畫書,偶爾還斗嘴爭吵,好不熱鬧。

此次放假,不仅孩子感到開心,身为媽媽的我,也鬆了一口气。

在我們分数至上的教育体制里,现在的孩子们,比我们那个年代的读书压力來得大;做为父母的,也不比从前的父母来得輕鬆,除了要赡养孩子,找錢給他們補習,有時候,還得親自教導,督促孩子學習。

此次期中考,從原本的國文理解、國文作文、華文理解、華文作文、數學、科學、道德、英文八科,多考電腦、科英、數英和美術,一共十二科。

華小考試科目

华小的国文科程度较深,一向来是不争的事实。女兒二年级的国文,只考三章半,淺詞用字深,生字一大堆,除了文法部分,造句和看图造句便占了30分;而英文科,课本略嫌浅了些,文法程度無法和課本相互配合。女兒是廢除英語教數學的末代學生,除了科華和數華,還得考科英和數英。今天考了科華,明天要考科英,由于科英只有期中考和大考才考,因此考試笵圍又比科華來得多,重覆的科目,要考兩次,又分不同天考,難免有點枯燥。

由于科英、數英、電腦和美術的分數不列入總成績計算,只按照AE等來評估,85分以上屬甲等,也就是說,學校成績排名只根據前面八科分數計算,這無形中造成一些家長對孩子課業有所偏差。為了擠進精英班,許多家長都讓孩子,在主科下足了功夫。

精英班?

對于精英班這個字眼,我一向來很排斥。孩子們初升上小學,用一年的光景,就可以證明他們就是精英了嗎?有些學生硬硬擠進了精英班,也可能隨時被擠了出去。

記得女兒年一年級,她班上有位女同學,兩次考試考班上第二名,到了第三次考試,女兒超越她暫居班上第二名。年終大考,這位女同學告訴女兒,她電腦只考87分,因為她媽媽不肯讓她温习電腦,一直逼她讀國文科。當時,女兒電腦考99分,國文兩科總分卻少那位女同學1分,年底排名,這位同學的班上名次又升回第二。

另一個例子,身為華小教師的大嫂,她非常重視女兒主科的學習,主科分數都必須90分以上,那些次要科目,及格就算了。

一向來,不認同這樣偏差的教育方式,我希望女兒每一科都全力以赴,但又不能忽視學校成績排名準則,唯有確保她認真對待每一科,再對主科不足之處,再加倍學習。

有什么好大驚小怪
放假前,女兒的考卷只剩三科沒發,發回來的科目,三科滿分,最差的95分。我檢查考卷,丢分地方仍以粗心為主,可是從數華和數英考滿分來看,她粗心的毛病的確改進不少。我們為她的成績感到開心的當兒,卻也覺察到女兒學習上的壓力。

女兒說,班上數華考滿分的同學有13人,國文理解考滿分的也是十幾人。我把女兒班上激烈競爭的情況告訴二姐,她不以為然地說: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晴班上國文考滿分的有二十幾人。

忘了說,二姐的女兒,和女兒同校,就讀三年級的精英班,全級學生600多人;大嫂的女兒四年級,也是精英班,雖不同校,全級人數少了一倍多,大嫂說,每一次她的女兒考試,她都予女兒充足準備,加上校外的補習,女兒仍然是班上倒數幾名。

我們心底都明白,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道理,也都明白孩子們尽力。我開始沉思棈英班帶給孩子的學習,究竟是對的嗎?填鴨式教育和過分注重考試分數,是否造成孩子學習上的不快樂?我記得自己讀小學的時候,上學都很快樂的啊!可我們的教育制度就是如此。


沒有聯絡號碼?

我也發現,個性活潑開朗的女兒,升上二年級,朋友變少了。以前她總在記事本,密密麻麻記錄一大堆同學的電話號碼,同學不時打電話來問她,明天有沒測驗呀?聽寫哪一課呀?數學作業做哪里呀?她放學回來,話題總離不開班上的同學,某某頑皮同學又作弄她,誰和誰和她一起上食堂用餐,若非此次考試,我沒察覺她升上小二半年了,她竟然沒有一個同學的聯絡號碼。

最近,每一年都得鬧得沸沸洋洋的政府海外獎學金發放,許多SPM考獲9A+以上的資優生,沒能獲得獎學金或者被分發到不恰當的科系,其中有位男生,聲淚俱下控訴政府,他寒窗苦讀那么多年,從小立志當一名医生,為了這個目標,他參加不少紅十字會活動,還擔任幹部,可是政府卻給了他什么?我感觸頗深。

只要肯努力

每一年,許多優秀學生無法獲得獎學金事件,透過報章的報導,大家都清楚當中存有不透明與偏差問題,雖然多半最后獲得解決,但並每人皆大歡喜。

因此啊,我實在無法這樣告訴女兒,我明白妳讀書的壓力,可妳要明白只要妳肯努力,用功讀書,將來考取好成績,就可以申請政府獎學金,如愿就讀自己喜歡的科目了。

每一年的獎學金發放,總讓許多優秀學生傷了心,家長也不可奈何。我們的教育制度,總讓孩子們不快樂,連帶家長也不快樂。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