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可以不消兩天看完。
內容重點簡單易懂,最大困難莫過於練習與實踐。
內容重點簡單易懂,最大困難莫過於練習與實踐。
作者鼓勵我們對自己多問問題。因為好的結果始於好的問題。我們問自己的問題型態能刺激好奇心、自我啓發、讓我們獲得新發現並邁向成功,也可能讓我們陷入絶望和失敗。”
問問題的時候,我們也要從選擇地圖檢視自己處在位置會影響自己的任何一件事,因為這會影響你往批判者抑或理解者的方向前進。若處在前者,則容易陷入批判者的泥淖,讓事情處得更糟。然而當中有一個轉換道,如果你發現自己走在批判者位置,你也可以應用轉換道,讓自己走向理解者道路,走向通暢道路。
書中也提出理解者和批判者兩者問問題的差別。批判者問題使我們陷入負面情緒;理解者問題引發好奇心,要我們採取正向,有創意的行動,關鍵在於轉換問題。轉換問題,讓你有機會選擇新方向,從批判者的感受或後果解救出來,帶你進入理解者的心態,找到更好的結果。
這方法確實給予我們多一層思考空間。
我喜歡書中一句話:充滿問題的世界,也是充滿可能的世界。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是想出更好的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住往始於不問。不是沒有發問,可能從來不會對自己問問題。即便問了自己,我們當下處在理解者還還是批判者?還有問的問題,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昨夜睡前,我把讀了這本書後,針對書中重點和先生做了深談。
話題便從書本內容,延伸至孩子、家庭、工作、生活、婚姻,甚至人生觀等。我說一個人的觀察力、敏銳和細心不是與生俱來的,只因--凡事問,不僅問別人,最重也問自己。
我打個比方說:當你發現電磁爐的温度似乎不熱,可能無法把紅豆煮熟,那麼接下來你是否再問自己:“那我應該怎么處理?”(正面-尋找方法解決)還是“這個電磁爐可能就是這樣子”(負面-接受事實)
又比如:當夫妻吵架了,先生頻頻道歉,道歉多了便成習慣。做先生的,有沒有捫心自己,又問了哪一些問題?
“我這樣子好嗎?我從道歉或懲罰中學到什麼?這件事我要負什麼責任?我真的明白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嗎?”(正面-尋找方法解決)
“我都不是故意的,為什麼每次都這樣?我已經很努力了,這還不夠嗎?我沒有要惹你生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負面-接受事實)
先生說他會試著用學到的方法,應用在生活上,也會記住凡事問的重要性。最重要試著用理解者的角度來了解我。
書中清楚表明,一個理解者,也可能陷入批判者的泥淖;一個批判者,也可能重新走向理解者道路,這有如人生道路不可能一直平坦無阻。如何做到中庸與相互制衡,我但可以用覺察(Aware)、大口呼吸(Breathe)、好奇心(Curiosity)和選擇(Choose)來切換立場,轉換模式。
我們都得加油!
商業周刊好書介紹專題(問得好的精彩重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